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有山不周  >>  目錄 >> 十八章 大逃殺(二)

十八章 大逃殺(二)

作者:之子知魚  分類: 游戲 | 虛擬網游 | 之子知魚 | 有山不周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有山不周 十八章 大逃殺(二)

憤怒的玩家們通過張貼公告和論壇發帖等方式,線上線下一齊行動起來,尋找大荒玩家去掘共工的尸體。

大荒如今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鬼區了,廣袤的土地重新被怪獸占據,土著們偏安一隅堅強地保存著文明的火種,只偶爾有對當野人情有獨鐘的零星玩家幽靈一樣出沒其中。

因為稀少,神靈現在真的是傳說了。

除了這些很難聯系上的鬼區幽靈,已知還在大荒的玩家,竟然只剩下了“靈魂擺渡人”墳頭草兩米八。

憤怒玩家們于是順理成章找上了他。

墳頭草:“什么?挖共工?共工是我兄弟你們造嗎?騙鬼呢他沒說要回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種生意老紙是不會做的!”

“什么?你們祖籍也是大荒的,要回家看看?當老紙傻嗎,你們是想自己來挖吧?老紙最近休息不做生意了,有本事你們自己詐尸啊!”

后來姜若看到論壇上的這段對話時,不由得熱淚盈眶: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墳頭草。

兄弟吶!

再說另一邊,目睹了姜若突圍的難度,地窖諸人果斷采納了他臨走時的建議:刷新位置。

“且等一下。”木軒叫住眾人,“我們走前把這些NPC綁起來吧。”

難怪姜若和阿澄前腳剛出去,他便沖過去關死了門,原來不是為了負隅頑抗,而是要爭取一點兒時間。

NPC們大驚:我們做錯了什么?

“是這樣,”沈攸出言安撫,“外面那些人馬上就要攻進來了,雖然是沖我們來的,但看我們跑了難免遷怒。如果你們看起來慘一點,一副被折磨得不輕的樣子,說不定反而能免遭怒火。”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但通常不是敵人。

綁好NPC們,眾人再無牽掛,安詳地打開面板,點了刷新。

當晚,醫學生們暗搓搓在論壇開了個加密帖,帖子名稱是一堆亂碼,解碼后的結果是“青陽悟道酒窖參禪”,進帖問題是請回答倒糞桶的排班順序。

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求生欲。

全民公敵們瑟瑟發抖地在帖子里碰頭。

扁思邈:大家都還好嗎?

醫死人不償命:我被一隊人發現后就一直在逃跑。我有預感,我的逃跑完全是徒勞的。

盲腸太長:刷進了一片樹林子,雖然還沒搞清楚自己在哪里,但暫時沒有碰上玩家。

沒有碰上玩家就是好消息。

萊布尼茨:我刷到了一堆玩家中間,他們認出我以后好像非常害怕,全嚇跑了。

眾人:......

你是零號喪尸啊兄弟!

哥白尼:我跟你的情況差不多,不過他們跑遠以后朝我扔了幾顆臭雞蛋。

扁思邈:計數的兄弟呢?

軒不是宣:還記得我們登不上的那座山嗎@悠然見南山?

軒不是宣:我現在上來了。

悠然見南山:......挺好的,那上面鐵定沒有玩家,非常安全。

悠然見南山:我也很安全,刷到了海里,正在享受不斷淹死的樂趣。

大山大川:我刷回了在基山的樹屋撒。肉干還夠吃,先躲一陣咯?

眾人:......

這是什么狗屎運啊兄弟!

事實證明,像周周這么倒霉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眾人在刷新之后個個瞬移千里,開始了他們各自的逃生之路。

扁思邈:你們什么情況@共工@周山不周?

共工:......

周山不周:一言難盡。

一言難盡的兩人此刻正肩并著肩,躺在城郊墓地下面。

沒錯,“下面”。埋在土里的意思。

先前金葉派GM縱火時,姜若在這里挖過尸體去頂替NPC感染者,于是有幾塊地的土就填得不那么實。

今天早些時候,當姜若和周周逃竄到這里,四面楚歌八面玩家,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時——他們忽然發現入地其實是有門的。

于是事情就演化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事發突然,別說棺材,兩人連張席子都來不及為自己準備,就不得不草草入土,此刻正在默默祈禱玩家盡量別往他們上邊過,免得把土踩得太實,造成活埋的效果。雖然悄悄插了幾根蘆葦透氣,但如果土填得太實的話,胸腔受到壓迫一樣會心痛到無法呼吸。

雖然幾乎說一句話就要呸一口土,但周周還是頑強地堅持說話:“你聽說過這個梗嗎,如果在一本小說里出現了一把槍,那么大結局之前,這把槍一定會開火。”

姜若的聲音嗡嗡的:“你到底想說什么?”

周周:“以此類推,當你挖了一個坑,那么大結局之前總有那么一天,你要埋了自己。”

姜若翻著白眼:“我怎么覺著我們這樣,跟不敢上線的也沒差太多?”

“那怎么能一樣呢?”周周的聲音鏗鏘有力:“我們正清醒地直面慘淡的人生!”

天亮了。

天又黑了。

搜人的玩家依然在上頭來來往往,兩人于是繼續堅強地躺尸。

這不叫從心,叫君子待時而動。

期間餓死了一次,不過沒關系,還會復活的嘛。

二人的計劃是這樣的:通常來說,接受一個壞消息,需要經過五個階段。

否認期:這是那些不敢上線裝鴕鳥的玩家們。

協議期:這是那些到處問“我這癥狀是不是真感染”的玩家們。

憤怒期:這是頭頂上這些全城大搜捕想要把始作俑者大卸十八塊的玩家們。

抑郁期:這是那位爆出“腐敗血液病毒”與“真感染”之后,直接刪號退出江湖的狠人。

接受期:到了這個時期,大家就會冷靜下來,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了。首先沒感染的會想方設法隔離甚至消滅感染者;感染的有些會試圖研究解藥,有些則想拉著大家共沉淪。這個時候敵人就會內部分化,斗爭趨于復雜,那便是兩人重見天日的時候了。

在此之前,就安心在地下長眠吧。

接連三天,上線就是躺尸睡覺,除了腰酸背痛落枕,還有一個后遺癥是下線以后往往再睡不著,幾乎落下失眠的毛病。

到了第四天,在二人以為這又是一個慢慢餓死,以及用打呼磨牙做夢抽搐互相折磨的日子時,事情終于出現了轉機。

因著眾所周知的十分有意思的事件,二人在這個至暗時刻回想著先哲的教誨:

“日本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紡織工業開始,機器統治代替了過去農村的季節性變化。圖為一張19世紀末浮世繪作品,描繪了一群身穿和服的女工在東京一家絲綢廠的織機旁工作。門戶的開放使日本婦女不滿足于做家庭主婦,相對高的工資和工作機會吸引她們走出家庭。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不斷由運動形式轉為物質形式,比如一個勞動小時的紡紗運動就表現為一定量的棉紗。當然,勞動小時就是紡紗工人在一小時內的耗費。在正常的即平均的社會的生產條件下,一個勞動小時內a磅棉花應該變為b磅棉紗,那么,只有把12×a磅棉花變成12×b磅棉紗的工作日,才能算是12小時工作日。因此,在棉花變為棉紗時,消耗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算是形成價值的勞動時間。

在這里,原料和產品同勞動本身一樣,只是一定量勞動的吸收器。通過這種吸收,勞動力以紡紗形式耗費并加在原料中,原料事實上變成了棉紗,而產品棉紗現在只是棉花所吸收勞動的測量器。由經驗確定的一定的產品量,現在只不過代表一定量的勞動,是一小時、兩小時、一天社會勞動時間的化身。

在出賣勞動力時,我們曾假定它的日價值,就是表示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資料量所需要的勞動量。如果我們假定紡紗工人在1個勞動小時內可以把1磅棉花變成1磅棉紗,他就可以在6小時內把10磅棉花變成10磅棉紗。因此,紡紗勞動時間的價值可以表現為3先令。在10磅棉紗的總價值中,我們可以看到5/2個工作日的物化結果,2日包含在棉花和紗錠量中,1/2日是在紡紗過程中被吸收的。因此,10磅棉紗的價格是15先令,而1磅棉紗的價格是1先令6便士。產品的價值等于預付資產的價值,而預付的價值沒有增殖,沒有產生剩余價值,貨幣沒有轉化為資產。

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考察一下,假定勞動力的日價值是3先令,而維持一個工人24小時的生活只需要半個工作日,并不妨礙工人勞動一整天。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就是包含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勞動力本身就物化著半個工作日,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換而言之,勞動力的價值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構成它的使用價值。因此,某些人正是看中這個價值差額,才去購買勞動力,而勞動力能制造棉紗或皮靴的有用屬性,只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當然,勞動力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大的價值,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上,勞動力的賣者和其他商品的賣者一樣,通過讓渡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實現勞動力的交換價值。正如賣出油的使用價值不歸油商所有一樣,貨幣所有者支付勞動力的日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本身的使用不歸它的賣者所有。考慮到勞動力維持一天只費半個工作日,而勞動力卻能勞動一整天,勞動力使用一天所創造的價值要比勞動力自身一天的價值大一倍。

我們的某些人不僅懂得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長的勞動過程去換取更多的價值。如果10磅棉花可以吸收6個勞動小時,變為10磅棉紗,那么20磅棉花就會吸收12個勞動小時,變成20磅棉紗。因此,在這20磅棉紗中物化著5個工作日,其中4個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紗錠量中,1個工作日是在紡紗過程中被棉花吸收的,而5個工作日表現為30先令或1鎊10先令。然而,投入勞動過程的價值總和是27先令,而1磅棉紗仍然和以前一樣值1先令6便士,棉紗的價值是30先令,27先令變成30先令,帶來3先令的剩余價值,人們遇到的不僅是6小時而且是12小時勞動過程所必需的生產資料。貨幣終于轉化為資本。等價物換等價物,某些人對每一種商品—棉花、紗錠和勞動力—都按其價值支付,絲毫沒有違反商品交換的各個規律。然而,在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是商品的生產過程)中,某些人消費它們的使用價值,又回到市場上來出售商品。并從流通中取得比原先投入流通多的貨幣。在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整個過程中,資產以流通為媒介,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為價值增殖過程作準備。實際上,如果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知道價值增殖不外是超過盈虧平衡點而已。當價值形成過程持續到這一點的時候,資產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就恰好可以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從質的方面來考察,從生產的方式和方法,從目的和內容方面來考察,構成勞動過程的是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實際上,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無論是包含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或者是由勞動力加進去的勞動,勞動過程只是表現出量的差別,就是勞動操作所需要時間的差別,是生產使用價值所耗費的社會必要時間的計算。進入勞動過程的商品,已經不再作為勞動力有目的地發揮,而是執行一定職能的物質因素,是通過一定量的物化勞動來計算的。當然,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上起著不同的作用。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特定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特定形式。

某些人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通過延長工人工作時間,延長一般價值形成過程,變成價值增殖過程。圖中生絲打包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是日本女性卻要承擔每天12至16個小時的工作強度,當經濟衰退來臨時,就連這樣的工作機會也很難找到。

勞動力是人所具有的,并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亦稱勞動能力。它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勞動力是生產的能動性因素、主導因素,任何社會生產都不可能沒有勞動力。生產資料只有在勞動力的運用下,才能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發揮作用。

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制衣業也隨之慢慢成長,人們在滿足了對衣物的基本需求之后,開始注入更多的精神需求,時尚也就成為人們熱烈追捧的精神產品。

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資本的兩個組成部分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它們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撇開工人勞動特定的內容、目的和技術性質來看,加到勞動對象上的定量勞動就是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而被消耗的生產資料也成為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在勞動過程中發生轉移,并在產品上保存下來。

雖然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和把舊價值保存在產品中都是工人同一時間內達到的不同結果,但是目的卻很明顯,這種結果的二重性只能用勞動本身的二重性來解釋。紡紗工人只有通過紡紗,織布工人只有通過織布,鐵匠只有通過打鐵,才能加進價值,而棉花、紗錠、棉紗、織機、鐵和鐵砧就成為產品使用價值新的形成要素。隨著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消失,新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出現,并使被用掉的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上去。由此可見,工人勞動的有用性質,使得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同生產資料接觸后,就可以賦予勞動復活和活力,使它們成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把被用掉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價值的組成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去,并且同它們結合為產品。如果工人不紡紗,就不能使棉花變成棉紗,那么這個工人也不能把棉花和紗錠的價值轉移到棉紗上;如果這個工人改行當木匠,他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把價值加到他的材料上。由于勞動量的追加,生產資料的價值在產品中得以保存,而追加的勞動也清楚地表現在種種不同的現象上,使得新價值得以加進。換而言之,勞動是抽象的社會勞動,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造價值,而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

雖然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絕不會大于它本身的使用價值,但是生產資料本身就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沒有價值可以喪失,也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

就生產資料來說,它們的使用價值被消耗,勞動制成產品,但是生產資料的價值沒有被消費,反而被保存下來。實際上,一切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脈中的鐵、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等等,它們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是形成交換價值。正是由于生產資源原先借以存在的使用價值已經消失,生產資料的價值得以再現于產品的價值中,確切地說,不是再生產。當然,所生產出來的是舊交換價值借以再現的新使用價值。

作為勞動的主觀因素,勞動通過一定的形式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并保存下來的時候,它的運動每時每刻都會形成新價值。假設工人在生產出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以后就停下來,產品價值超過其中生產資料價值的余額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價值,是產品本身的價值部分。當然,工人自身在生活資料上花費的貨幣只是表現為再生產,而真正的再生產卻不像生產資料表面上的再生產,是通過一個價值用另一個價值來補償實現的。

實際上,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并把它加到勞動對象上,只需一定的工作時間,遠遠低于勞動力發揮作用的時間。因此,產出的超額價值就是產品價值超過消耗掉的剩余價值,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形成的價值余額。

事實上,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也說明資產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資產價值增殖過程中所執行的不同職能。當產品總價值超過產品形成要素價值總額的時候,形成的余額就是增殖的資產超過原預付資產價值而形成的余額,不過是原有資產在拋棄貨幣形式轉化為勞動因素時所采取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因此,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產,不僅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生產自身的等價物,而且可以生成一個超過等價物的余額,就是剩余價值。當然,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稱為可變資產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產。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這兩個資產的組成部分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它們則是作為不變資產和可變資產相區別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有山不周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26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