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我有一個小世界  >>  目錄 >>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區別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區別

作者:迷路行者  分類: 仙俠 | 現代修真 | 迷路行者 | 我有一個小世界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有一個小世界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區別

診脈是中國古代漢族醫學家獨創的診法,近代以來西醫看病習慣用聽診器,而兩千多年來中醫則習慣脈診,即用手指按脈,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中醫的一套理論體系也為世界所特有。

我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后。

正如《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

《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這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

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

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

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脈搏是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循環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臟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

不僅如此。由于循壞系統和身體各內臟都有密切關系,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系統的功能。

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系統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臟和系統的變化。

例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并引起脈象的變化。

尤其是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關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的,只不過古人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

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

不同的病癥常出現不同的脈象。我國古代醫家對于脈象的研究是很細致的。《內經》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以后的脈書甚至記述多達三十多種或更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發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書。載有三十三幅脈象圖,很是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以后才實現的。

我國古代醫家能在他幾百年前憑手指感覺和想像,繪出那么多脈象,是世界脈學史上罕見的。

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

脈象中的“浮”、“沉”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于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于肌表。

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

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陽氣衰微,常見于心臟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脈象中的“遲”、“數”則在《內經》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

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遲”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鐘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性,機體氣血運行不正常。

現代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臟的變化所形成。“數”脈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鐘九十次以上),常見于“熱”癥,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脈象中的“代”脈反映脈搏的節律。《內經》已有記述。《脈經》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后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

這是一種慢而有規則間歇的脈,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二聯脈、三聯脈、四聯脈,多見于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的心臟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于危極時期的病人。

《內經》指出這種脈說明臟氣衰弱,和現代醫學的說法一致。

脈象中的“滑”、“澀”主要表現脈波形態。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

滑”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脈經》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

這種脈常見于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癥。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癥。

婦女妊娠三個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就認識通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澀”脈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

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

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于心臟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癥。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風宜遲浮,忌急實大數;”等等。

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癥”,如“沉脈為里,有力為里實,無力里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遲病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郁;”等等。

這些對于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癥類型、病癥的機轉和預后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面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只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

據歷史記載,我國古代脈學很早就已經傳到國外。隋唐時期,《內經》、《脈經》等書已經傳到附近國家如日本等,以后又傳到阿拉伯。

據研究,古代阿拉伯名醫阿維森納(約980—1037)的巨著《醫典》中的脈學,明顯受我國脈學影響。公元十四世紀。我國脈學傳到波斯,當時波斯的一部載有中國醫藥的百科全書中。就包括脈學,并且特別引述了《脈經》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紀來中國的那穌會傳教士波蘭人卜彌格(1612—1659)曾經把《脈經》譯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銅版,描述我國脈法。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英倫國著名醫學家芙羅伊爾(1649—173)受我國《脈經》的影響而研究脈學,并且發明一種給醫生用的切脈計數脈搏的表。

他還寫了一本叫做《醫生診脈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倫敦出版,他的著述和發明被西方認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十七世紀以后,西方譯述我國古代脈學著作達十多種。

因此,可以說,我們的中醫絕對不必西醫差,在某些方面上,中醫比起西醫來,更加的強!

既然中醫在醫療效果和醫療手段上面這么強,根本不遜于西醫,那為什么中醫現在在世界上面的地位還是地院西醫,甚至在我們國家里面,中醫的地位也低于西醫的地位呢?這其實有著很多方面的原因。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也在思維方式上。西醫單純地靠人類的醫藥技術來對抗疾病,把人體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復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視它的存在。

西醫信奉人類的智慧,在對付疾病的過程中,用所謂的科技來唱主角戲,甚至唱獨角戲。

中醫更多的依靠增強人體自身的能力來對付疾病,在“治”和“養”上更偏重于“養”,“治”是外力,“養”是內力,也就是身體自身的自我修復能力。

中醫能很好的擺正自己的地位,在對付疾病上,醫生甘心當配角,幫助身體打贏這場與疾病搏斗的戰爭。

西醫遇到慢性病的時候幾乎都是采用“飲鳩止渴”的方法。飲鳩止渴是諷刺那種只顧眼前。不顧將來的目光短淺的行為。

比如身體有許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腳氣、腹泄、發熱、嘔吐、青春痘、斑、癬、痔瘡、流汗等,都是身體排毒的自療行為。可是西醫根本不理解人體的這種生理現象,而采取阻止癥狀的方法來干涉身體。

咳嗽就吃止咳的藥,發熱了就打退燒針等,這樣一來身體雖然沒有了癥狀,也沒有排毒的痛苦,但是毒沒有出來,留在身體里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危害。

西方現在出現了一種“順勢療法”。思維方式就完全相反,理解身體的這種自療行為。并且幫助身體來達到排毒的目的。

疼痛是身體向大腦發出的求救信號,這種信號是通過神經來傳導的。西醫的治療方式就是服用相關藥物,大多是麻醉神經的,阻止這種求救信號的傳達。這樣就算是治療。

其實這是一種欺騙大腦的做法,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前面講過,身體小的問題,人體根本不會求救于大腦,只有身體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也就是人體自療系統處于功能衰弱的時候,解決不了問題才向大腦求救的。

安眠藥就是典型的中斷身體向大腦傳達信號的一種藥品,長期服用對身體的損傷很大。

中醫特點是整體觀,辯證療法。特點是針對個體進行獨特治療,副作用小,藥物選擇符合自然界的屬性。也就是人工合成的成分少。你可以減少擔心藥物對你的身體其他機能的傷害。

缺點是中醫缺乏科學性,有些理論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證明,門第之見,地區分切,用藥規格不規范,治療一般都需要長時間。并且配合飲食和情緒的調解等,也就是麻煩。對于某些新發疾病,尤其是流行病基本上療效很小,而且最主要的是中醫很難培養人才。

西醫講究普及教育,所以傳播廣,而且由于西醫有一整套快速的療程,往往能迅速解決問題。

缺點是副作用很大,經常用一些藥物很快就因為抗藥性失去作用。

病毒在西醫對抗下進化成了超級病毒,在未來很可能成為滅亡人類的主因,另外西醫在外科上優勢極大。

中醫是個整體觀很強的醫療體系,中醫師傅不是幾年學校教育就能速成的,中醫傳統是師徒傳承,可見培養難度之大。

中醫醫療方式是根據具體病情結合天氣,季節,人體其他部分,病人個人習慣和特點,藥物特點等進行綜合治療的方式,是個真正把人當人進行治療的醫學。

但由于人構造很復雜,導致中醫理論也很復雜,中醫師傅很難培養,庸醫較多,而且一般中醫藥發展依賴一個個醫師本人的努力,如果出了事責任也不好轉移,簡單說不是一個適應市場化的醫療體系。

西醫是標準化治療,遇到什么情況怎么治療用什么器械和藥物,編成一本書,學校里傳授治療方法,醫生相當于操作員,西醫是靠實驗室研究來獲得技術進步,臨床的醫生一般只管怎么應用好器械和藥品,并向上反饋問題。

這樣醫學好處是醫生可以速成,因為醫生不管病怎么樣,只要照這規定的方法來治就行了,治不好不是醫生錯,按法責任理歸于是實驗室或者當代醫療水平問題不夠。

西醫體系不能只看到醫院里的那些醫生,西醫體系還包括大量實驗室里的研究員,甚至是非醫學界的研究人員。

這個體系是個很強大能獲得廣泛資源支持,很能賺錢,沒治好也能容易推卸轉移醫療責任的體系。

打個比方,一個在醫學院學了四年的西醫,就能治療不少病癥了,而一個三四十歲的中醫可能才剛入門。中醫學的人要聰明要能吃苦,不到一定年頭和經驗是很難大成的。

中醫難學,而且往往有絕學不輕授于人,且長者往往輕視后輩。中醫講究對癥下藥,理論上沒有治療不了的病,很多療效比較慢,但是副作用小。

中醫的認識是宏觀的,整體的,感性的,抽象的,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的標準.但絕不意味著是虛無的.比如經脈,元氣,脈象等都是一種感覺,無數的事實證明這種感覺是真實可靠的,是可以作為調治病痛的依據或方法的.

讓西醫不理解的是,對于一種病,比如頭痛,中醫并不局限于在頭上治療,更可以在腳上或其它部位進行治療并且效果不錯.

西醫是個體的、理性的、具體的,有一個或多個量化的標準,如血壓,血蛋白數量,炎癥等.西醫治病一般是就病論病,炎癥就消炎,疼痛就止痛.

現在的西醫科目越分越細,令人不解的是,花樣百出,難治或者讓醫生素手無策的病也越來越多,這些病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慢性病”.

為什么人們寧愿多花錢去看西醫,卻不愿去看中醫

這是因為西醫的具體化,量化,許多東西都能拿出一些標準出來,更是因為化學合成藥劑,如各種抗生素,激素立竿見影的消炎止痛的療效,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時至今日,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使得西醫的許多方面是中醫所遠不能及的,比如動手術切除已經嚴重病變的病灶部位,移植內臟器官,麻醉術,輸血等等,的確為挽救以及延長人們的生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全值得中醫去學習的.

而人們在為西醫藥劑的簡單神奇療效歡呼的同時,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濫用抗生素,或采取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這種副作用破壞力是很可怕的。

當劑量小的時候,還不至于對人的機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因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極為嚴密的,復雜的,有機的整體,有著很強的自我修復和調整的功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我有一個小世界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