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  目錄 >> 第六十八章 歷史真相可能就是孫權殺孫策

第六十八章 歷史真相可能就是孫權殺孫策

作者:起凡群雄逐鹿  分類: 游戲攻略 | 起凡群雄逐鹿 | 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第六十八章 歷史真相可能就是孫權殺孫策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公侯為爭奪權位,父子相殘,兄弟鬩墻,屢不絕書。人所稱道的宋太宗趙光義,也有“燭影斧聲”之嫌;清代的雍正也有“改詔奪嫡”之疑。我們縱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旁及其它資料,覺得孫策之死,頗有溪蹺;參照孫策、孫權的為人與性格,結合當時的權力態勢,提出孫策之死,也可能有“燭影斧聲”之嫌。在這場變故中,孫權得利最大;在變故之后,他的所做所為,不能不使人懷疑:他是置孫策于死地的幕后導演。

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

在《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三國演義》對孫策這點的描寫更突出,在第七回一開始,孫策就挺身而出,隨父跨江擊劉表。沖鋒在前,“扯弓搭箭”射死陳生,大敗黃祖。后孫堅中箭身亡。他只好用黃祖換回父親尸體,“罷戰回江東,葬父于曲阿之原。”整個家族的重負。全部壓在僅有十六歲的孫策身上。

孫策葬父過后,沒有消沉下去,他率軍駐扎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漸漸來投奔他。“后因陶謙與策母舅丹陽太守吳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屬居于曲阿,自己卻投袁術。”在袁術處,策更是英雄無比,攻涇縣,取陸康,所向披靡。連袁術也不得不嘆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后孫策借兵征江東,擊劉繇,驅王朗,大戰嚴白虎,收降太史慈,挾死于靡,喝死樊能。曹操也不得不贊嘆道:“獅兒難與爭鋒!”

孫策雖力能扛鼎,卻不會用人。大小戰役,都要親自沖鋒陷陣,像神亭嶺大戰太史慈時,真是只身拼命,那有主帥風度?諸將像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也反對他這種輕率之舉,孫策卻堅持己見,諸將也只好慢慢的跟在后面,結果使得諸將十二騎被劉繇的一千多人圍攻,要不是“周瑜領軍來到”,后果是不難想象的。孫策還多次只帶數名大將,輕易出擊,深入險境。這樣,大將們怎么想?后來,張(纟龍)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愿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么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度持有異議。后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后,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

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演義》中孫權怎樣屈己待人的情節不多,眾將們怎樣死命救他的事跡,卻很詳細、具體。最開始就是周泰宣城救孫權。孫策打敗劉繇后,“領兵南取吳郡”去攻打嚴白虎,命孫權與周泰共守宣城,后“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周泰此時“抱權上馬”,自己“赤體步行,提刀殺賊。”最后“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周泰本人“身被十二槍”、“命在須臾”。后來,東吳與曹軍血戰合肥時,孫權輕舉冒進,在逍遙津小師橋被圍,全靠“凌統翻身死戰”才能跳過小師橋,凌統卻是“身中數槍”而回。不久在濡須大戰中,又是周秦“三番沖殺”、“身被數槍,箭透重鎧”,才使孫權脫離重圍。《三國演義》中有關東吳的故事,基本取材于《三國志·吳書》的史實,孫權如不會籠絡人心,周秦等人怎會那樣死命救他呢?

在這種態勢下,孫權的實力已經超過別、策;孫權周圍的親信,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希望孫權取孫策之位而代之,很可能慫恿孫權謀殺孫策。

孫策、孫權二人對曹操、袁紹兩大集團的態度不同,《三國演義》中,各個集團合縱連橫不斷變化,因時而定,也就不會固定長久(后來的孫、劉二家聯盟敵曹,比其它諸侯要長久一點,仍有許多波折)。孫策剛占據江東,曹操、袁紹正要決戰,這時,東吳只能有一個決定。可孫策與孫權的看法完全相反。孫策是想同袁紹聯盟,襲取許都。甚至要帶傷出兵,決心很大,結果是遭到張昭和眾將的反對。理由是“玉體違和,未可輕動”。孫權的態度開始一直沒明寫,待孫策亡故,他坐領江東之后,先聽取了魯肅建議,“競長江所極而拒守之”、“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后又拜諸葛瑾為大臣,“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和“且順曹操”。由此可見,人們可能會問:孫策與孫權在這個戰略問題上,會不會發生爭論呢?而這種矛盾和爭論往往與兩個集團的利益直接相關,很可能成為孫權謀殺孫策的導火線。

孫策的死十分令人迷惑不解。先是許貢三客刺殺孫策的記載就令人懷疑:《三國演義》中這段是取材于《三國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基本上沒有什么改動。《江表傳》上說:

策性好獵,將步騎數出。策驅馳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云:“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日:“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后騎尋至,皆刺殺之。

這中間就有許多疑問:(1)孫策的親兵從騎“絕不能及”,是僅僅因為“策馬精駿”。還是別有其它原因呢?大家都知道孫策人稱“小霸王”,他貼身親兵的戰馬和騎術,是不會太差,怎么樣也不會相差那么多。(2)孫策與許貢的關系在《三國演義》里說:“(策)命武士絞殺之(許貢)。貢家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為許貢報仇,恨無其便。”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么會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時間、地點及人數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3)三個刺客都自稱是韓當軍士。可孫策卻不認識。其中就沒有蹊蹺?(4)《三國演義》中有這么一個情節:“策大驚,急取佩劍從馬上砍去,劍刃忽墜,止存劍把在手。”其中就大有文章。是不是有人對孫策之劍先做了手腳?這個人又是誰?羅貫中為什么會想象出“劍刃忽墜”的情節?他是否對孫策的死也感到懷疑?

孫策死時,許多遺言也大有文章。他對自己手下的安排,卻沒有向孫權提及,他說。“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父兄舊人,慎勿輕怠。”其中“父兄舊人,慎勿輕怠”這樣的話,本應是對孫權的囑咐,卻對吳太后說了。他還嘆道:“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他到底對周瑜要囑咐一些什么話呢?這些話為什么不對孫權說呢?

從孫權對家庭成員的態度來看,孫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處。據《三國志·孫堅傳》上說:“堅四子:策、權、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說:“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據后人考證:孫堅有五子較為可靠。而《三國演義》的描寫上卻有很大差別: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四子名匡,字季佐。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堅又過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禮。

我們已經知道孫策是被人刺殺的,孫權坐領了江東,而孫翊及其他兄弟卻很少提到。我們先來看一看孫翊。《三國志·吳書·孫翊傳》上說:“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記載:“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從中可看出,孫策死后,繼兄位的可以是孫權。還有可以是孫翊。孫翊為什么沒有能夠繼承兄位呢?后來,孫翊也像長兄一樣被人刺殺,刺客卻是自己的從人邊洪。《三國演義》上是這樣描述的:

卻說孫權弟孫翊為丹陽太守。……丹陽督將媯覽、郡丞戴員二人,常有殺翊之心;乃與翊從人邊洪結為心腹。共謀殺翊。……邊洪帶刀跟出門外。即抽刀砍死孫翊。媯覽、戴員乃歸罪邊洪,斬之于市。

再說,據《三國志·孫翊傳》上記載:“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揚,皆禮致之。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這樣,就可看出,孫權要殺媯覽、戴員二人,可孫翊卻禮遇他們,予以重用,孫翊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孫翊對媯覽、戴員二人有恩,他們又怎會殺恩人孫翊,除掉自己的保護傘呢?在《三國志》中,媯覽、戴員二人并無叛意,后孫權派孫河前去責怒二人,他們覺得:“伯海(即孫河)與將軍疏遠,而責我乃耳。討虜若來,吾屬無遺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劉馥。

《三國演義》中邊洪刺殺孫翊的場面,是來自裴松之注引《吳歷》的話:“翊出入常持刀,爾時有酒色。空手送客,洪從后斫翊,郡中擾亂。無救翊者,遂為洪所殺,進走入山。徐氏購募追捕。中宿乃得,覽、員歸罪殺洪。”這中間疑問很多,刺殺者為什么會是身邊的從人?他怎會成為孫翊家中的親兵呢?他為什么要殺孫翊?整個郡中怎會無一人來救?

孫匡在《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極少,只是在第七回中略提一句:“遂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孫匡從小卻不是平凡之人,孫堅擊劉表戰死后,按規定孫策當嗣侯,孫策卻讓給了孫匡。裴松之注引《魏書》上說:“策當嗣侯,讓與弟匡。”曹、孫聯姻在《三國志·孫策傳》上記載:“是時,袁紹方強,而策并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孫匡死時十分年青。據《三國志·孫匡傳》記載:“孫匡,字季佐,翊弟也。舉孝廉,茂才,未試用,卒時年二十余。”

據后來推算,孫翊、孫匡死期相差不多,大約都是在建安九年(204)左右。孫匡的死因史書未載,也就不明不白了。

孫朗在《三國演義》中只在第七回出現一次。《三國志》中也無孫朗,從裴松之所注引的書籍來看,《三朝錄》及虞喜《志林》中,實有孫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上說:“曹休出洞口,呂范率軍御之。時匡(朗)為定武中郎將,(遣)違范令放火,燒損茅芒,以乏軍用,范即啟送匡還吳。權別其族為丁氏,禁固終身。”其中的孫匡實是孫朗。可能因為他被“禁錮終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遺忘了。可孫權又為何因一次戰役勝負,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別族禁錮呢?

這樣看來,孫家五兄弟中,孫策、孫翊被人刺殺,孫匡死得不明不白,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這難道還不令人深疑嗎?另外孫權的三個父叔中,孫靜和孫賁都無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孫輔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孫權關了起來。據《三國志·孫輔傳》上說:“(孫輔)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系之,數歲卒。”另外像孫韶“不進見者十余年。權還建業,乃得朝覲。”像這樣。還不令人懷疑嗎?

東吳聚集文武大臣有兩個高峰時期:一是孫策借兵起家,到占據江東這段時期,來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呂范、張昭、張(纟龍)、虞翻等人;周瑜、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太史慈、凌操等良將也紛紛前來效力。二是孫策死后到孫權征討黃祖一段時期,先后有魯肅、諸葛瑾、顧雍、闞澤、嚴唆、步騭、程秉、薛綜、陸績、張溫、朱桓等文士來投;還招收了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甘寧等將士。從孫權用人來看。朝廷內外大權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當時除了孫策,周瑜就是軍中最高統帥,他在孫策重病,孫權嗣立這一段時期,都在大營,直到孫策死后,才回來奔喪。在《三國志·吳書》中的《孫策傳》《孫權傳》《張昭傳》中都沒明確提及此事,在《周瑜傳》中才提了一筆:“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后來,《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五》及《歷代通鑒輯覽·卷二十七》中都引周瑜帶兵赴喪之事。周瑜赴喪,為什么要帶兵來呢?此后,周瑜就一直在操練水軍,直到赤壁大戰前夕才不得不調回重用。

張昭為孫權穩定地坐領江東,可以說是出力較多的一位。孫權后來并未重用他。《三國志·張昭傳》中記載:“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日:‘方今多事,職統者貴重,非所以優之也。’后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后來。孫權還因一件事用土把張昭家的大門封住。

不僅對父兄的文官如此;連前線的武將也是一樣。而后來那一批文士、武將基本給予重用。這些又說明了什么呢?

歷史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孫權有德有仁,只有他才是孫策的繼承者。裴松之對于孫權的為人說:孫權為人“性多嫌忌,果于殺戮”。陳壽也認為“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義儉矣。”

當孫策從袁術那里借兵打江東,初定諸郡時,孫權已經十五歲了,早已跟著大哥在外征戰,孫策在陣前指揮,他在軍中計謀,二人性格不同,在諸大臣及眾將領中,會形成不同的力量集團。據《三國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上說:

及堅亡,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每請會賓客,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

孫權“性度弘朗”“好俠養士”,所以在身邊結成了一個很大的實力集團,以至可與孫策抗衡。其中有許多文官、武將,也有可能收集像許貢三客及邊洪等那樣的死士。后來,他在許多方面與大哥觀點不一致,可能二人在聯合曹操;還是聯合袁紹的問題上。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孫策也意識到了弟弟的實力,彼此都有芥蒂。《三國演義》是古代類型化的典型作品。其中的孫策、孫權只以單一的英雄形象出現,像他們兩兄弟間的感情沖突、性格、心態等細節都沒有觸及。后來,于吉又招搖過市,孫策借機殺了他,似乎給了孫權一個警告。這時,矛盾可能激化,孫權就下決心,他利用周瑜、張紇等人出兵在外,孫策一次出外打獵的機會,暗中示意許貢三客、因而發生了孫策被刺之事。孫策臨死之前,周瑜又遲遲沒能趕到,孫策如果立自己的幼子,可能會有殺身之禍,斟酌再三,只好把江東托付給了孫權,并且囑咐道:“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而所謂的:“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哪是守孝可敬,實是無可奈何。待周瑜帶兵趕到時,一切已無法挽回

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后,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術報日:“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李術大罵孫權是無德之輩,結果當然是被孫權梟首示眾,他的守地也被屠城。隨著時間的推移,孫翊等人一個個長大,對孫權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孫權就又讓邊洪等人刺殺了孫翊,并把一切可能危及自己權位的宗親全部鏟除,如禁錮孫朗等,把新的一批文官武將安置在各個重要位置,穩穩地掌握著東吳的大權。

再者,孫策重傷后,為什么會受到于吉的搔擾,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節故事?《搜神記》中有關于吉與孫策的故事只有一則,就是《孫策殺于吉》。孫策為什么非殺于吉不可呢?表面上是“力辟鬼神”“誓誅妖妄”,實際上不過是為了自己治內的安定。據《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上說:

策嘗于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

將官都如此,百姓更是“焚香伏道而拜”。于吉祈雨之后,“于是眾官及百姓,共將于吉扶下柴堆,解去繩索,再拜稱謝”。以至“官民俱羅拜于水中,不顧衣服”。這樣小小的一名道士,“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那又將孫策的權威置于何地!因此怒道:“我為不如于吉邪,而先趨務之?”他早已經感到自己的權位受到威脅,這正好殺雞嚇猴,給別人一個下馬威。斬殺于吉后,作者又三番二次虛構出于吉不斷顯身出現在孫策左右,荒誕和怪異手法,同曹操殺左慈卻完全不同。筆者曾多年反復仔細推敲,似乎一切都是由人裝扮,以至孫策“撲鏡大叫,創皆崩裂,須臾而死”。那么它的幕后導演是誰呢?原作者沒有明說。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群雄逐鹿英雄攻略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9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