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大魏春  >>  目錄 >> 第六四一章 哀莫大于心死

第六四一章 哀莫大于心死

作者:眀志  分類: 軍事 | 軍事戰爭 | 眀志 | 大魏春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魏春 第六四一章 哀莫大于心死

以便探聽消息,繡衣衛大多以胡商的身份混跡于吐谷渾、柔然、并西域諸國。也有不少藏于敦煌城中,或為商賈,或為兵將,或為鎮衙吏員。

元鷙即為敦煌鎮將,鎮守一方,自然也有部分繡衣使歸他調用。是以這密奏若是由扮為胡商的繡衣使送來,并不出奇。

奇怪的是,元鷙已然兵敗于西海,如何能尋到繡衣使,莫不是繡衣使潛進了李承志的老巢鎮夷城?

心中驚疑,元澄又從開頭讀了起來,只看了一段,瞳孔便猛的一縮。

他驚的不是元鷙有沒有死,有沒有叛降,而是西海已然攻克敦煌鎮。

如此一來,河西之地盡落李承志之手。可謂進可攻,退可守,逐鹿天下之基業已成……

而這只是其次,元澄心驚的是:怪不得柔然會敗的那么快,最后只能經大漬逃入漠北,而非原路撤軍,原來是后路被李承志給斷了……

此時想來,怕是去歲冬自己出使柔然之時,李承志就已窺出端倪,不然不會如此急迫,且將時機掐的恰到好處。

柔然堪堪出兵,李承志就拿下了敦煌,等于柔然早已腹背受敵。

更有甚者:敦煌距吐谷渾新都伏羅川堪堪千余里。且金山(今阿爾金山,予敦煌之南四百余里,吐谷渾都城伏羅川之北約八百里。為元魏與吐谷渾邊境)河谷眾多,寬暢平坦。李松可隨時遣甲騎入境吐谷渾。

猝然見大敵來襲,伏連籌不知虛實,十有八九會撤回慕容孝的大軍。不過鹽湖大捷,李承志勝的太過輕松,是以才未用出此計……

用力的呼了幾口氣,元澄定了定神,又看了起來。

兵敗當日,元鷙跌下云樓摔斷了腿,繼而被俘。之后被囚于鎮夷城中。

也就休養月余,李承志突遣使臣前來游說,勸他助西海招撫敦煌。元鷙自稱為忍辱負重,便假意答應,而后隨李承志心腹家臣李松,率兩萬大軍,西赴敦煌。

元鷙又稱,為免生靈涂炭,罔害無辜,他只能無奈從賊,勸降敦煌鎮。是以不消三日,敦煌鎮軍鎮民盡降,堪稱不費吹灰之力。

見他如此得力,賊帥李松以為元鷙已死心踏地,徹底歸附。再者鎮城新附,為穩定民心與軍心,需元鷙相助之處尚多矣,故而示之以誠,再未當做囚徒一般監押。

雖仍以保護之名,日夜都有甲士隨侍左右,然而以有心算無心,元鷙還是窺得良機,與敦煌鎮繡衣丞暗通曲款。

古人云: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但有所為。必有痕跡。

何況元鷙宦海浮沉,戎馬半生,本就非平庸之人,堪稱洞若觀火,慧眼如炬。

他都不需刻意套問,只是通過李松遣調兵馬、詔令鎮民的珠絲馬跡之中,就能推斷出他此來敦煌,并非只為了奪城占地,招撫鎮民。而是警前戒后,被甲枕戈,專為防備柔然、吐谷渾而來。

更有甚者,元鷙隱有察覺:好像而自統帥李松以下,凡李氏親信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更似抱定死志,頗有不成功便成仁之意?

元鷙暗暗猜疑,應是不日便會有強敵來犯,不未柔然,便為吐谷渾。

心驚之下,元鷙暗令繡衣衛,令其多方打探。

因事出倉猝,李松就只帶了兩萬兵,足有八成駐于涿邪山之南(敦煌與柔然邊境)、銀湖之北(今察爾汗鹽湖,南北朝時水域極大,抵金山南麓、敦煌與吐谷渾交界之處),城中就駐有四千兵。一時捉襟見肘,也就只能抓大放小,事急從權,是以根本無瑕甄別城中細作。

倒是便利了元鷙,不但使繡衣使于城中窺覷打探,更從柔然、吐谷渾得知,三方近百萬兵力,欲圍攻鎮夷。

元鷙一時驚喜交加,以為李承志必敗,以為戴罪立功的時機到了,是以便有了這份密奏。

其中盡呈西海虛實:除卻敦煌,如今西海民不過二十萬戶,其中十萬戶,少部為河西百姓,大部為秦梁二州的罪民。

另外十萬戶,少部為六鎮大亂之后逃往西海的潰軍,流民。大部為羅鑒遷往西海,意欲鳩占鵲巢的鎮民。

兵則不過十萬之眾:約一萬為白甲舊部,并雜胡精騎,有四萬為陳倉之戰時由秦、梁二州俘獲的叛軍。剩余的五萬,則來自羅鑒與元鷙的敗兵。

元鷙又言:西海之軍來歷復雜,多為降軍,是以良莠不齊。只是李承志善于蠱惑人心,又賞以重金,故而才得以堪用。

又因西海火器詭譎,自成軍以來無一敗績,故而士氣極高。但若論戰力,差中軍、鎮軍多矣……

除此外,其中還有元鷙與崔光閑談之際,崔光對西海的一些推測:凡河西之地,多為荒野。便是李承志勵精圖治,嘔心嚦血,若無十年之功,絕不足以供養這二十萬民。

是以其余不論,西海必然極為缺糧。如今看似如富足之象,不過是鏡花水月,一戳就破。

崔光猜測,李承志雄據河西,卻不阻絕絲綢商道,定是便于西海細作化為胡商,往四處購糧。

除此之外,崔光再想不出西海還能有何方法,養活這近百萬百姓,十萬兵卒。

崔光還稱,若是朝廷欲平西海,只需阻絕糧道,就能使西海不攻自破,是以才有“鏡花水月”之說。

而源于此,元鷙也令細作打探,還真就探到每年都有“高車胡商”與“高昌胡商”往吐谷渾、南梁販運兵甲。奇的是即不要陶器,也不要絲、麻,只是換糧。

如此一來,更是佐證崔光所斷:西海之糧,至少大半以上為行商得來。

是以元鷙獻計:欲平西海,絕不能操之過急。可先斷糧道,再集兵合擊。或可誘其分兵,使其大軍盡出,老巢空虛之時,再突出奇師,直搗黃龍……

元澄的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如今西海南抵吐谷渾,北御柔然,東進六鎮,更有大軍強渡大河,直指隴山,不正應了誘其分兵這一句?

更有甚者,西海只是進于隴西、六鎮之兵,就已有八九萬之巨。若再加上敦煌鎮的兩萬,早已過了十萬。若元鷙所言不虛,豈不是河西也罷、鎮夷也罷,如今已是空之又空?

怪不得劉芳會予平賊三策中上諫:遣十萬征南之軍輕車簡行,突出祁連山,行圍魏救趙之計,當可解隴西、關中,并北鎮之危。

想到這里,就連元澄都生出了一絲心動。但轉念一想,又覺不妥。

只憑元鷙的一份密奏,遠不足矣使劉芳、游肇兩個疏于軍務的文臣想出此計,這二人也絕無這份氣魄。

這其中必有它故。

他雙眼一瞇,在殿中掃視了一圈。

只看元詮臉色,便知他是今日才知此事,之前連絲風聲都未聞到。也怪他不學無術,空活了一把歲數。太后就是看中他碌碌無為,不可能造反,才遷他為太尉,令他掌了兵符。

但太后心知肚明:問計于他,無疑于問道于盲……

秦松只是一介閹臣,知道個鳥毛?

除過元詮與秦松,那就只剩高肇了。元澄眼神一冷,揚了揚手中的密奏:“高首文,你還敢說此策與你無關?已至大廈將傾之際,安敢賊心不死,冥玩不化,欲使雪上加霜,誘我等與李承志兩敗俱傷?”

“尚書與尉卿如何問,我便如何答,何來的賊心不死?而眼下除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還有何破敵良策?若是有,不防請殿下道來……”

看元澄不應,高肇又冷笑道,“再者,太后若依此策,早該從揚州、袞州等地調兵才是,而不是欲解老夫與殿下西行,予李承志那小兒請罪……”

元澄眼神一動,心中思忖萬千。

還真就是如此?

看這密奏中所言,是元鷙四月初就已寫就,特意繞過鹽湖,經南路送至龍涸關,又經關中八百里加急送來。

前后費時還不足半月,密奏便至京中,距今已有一月。恰值那時,吐谷渾與崔延伯大敗,太后突聞大敗,定是驚慌失措。再見元鷙密奏,定會如落水之人抓住了草繩。驚疑之間,必會召重臣商議。

而數來數去,就只劉芳與游肇可堪大用。但偏偏這二人不通軍務,為難之際,也就捏著鼻子,授意劉芳與游肇向高肇問計。

高肇雖無名將之名,卻極為擅戰,之所以聲名不顯,只是因為如元澄一般,因光華太盛,過于璀璨耀眼,被遮住了軍事之才。

不過元澄是賢名,高肇卻是惡名。但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高肇絕不遜色于奚康生、邢巒之流。

想來這上策,大多都出自高肇之手。

若是拋卻偏見,此圍魏救趙之計倒不失為良策。但正如高肇所言,太后并未納之,卻似認命一般,竟允準劉芳與游肇的下策:罷兵求和!

果然只是兩個只知舞文弄墨的文臣,你說罷兵,李承志就能罷兵?

太過想當然了。

更可笑的是,竟欲將自己與高肇押至西海,任李承志處置,以解其心頭之恨?

不用猜,劉芳和游肇絕對做不出這樣的事,這定然是太后之意。

元澄心中嗤笑,又冷聲問道:“太后為何不應這上策,放手一搏?”

二人默然不語,只是搖頭。過了許久,才聽秦松回道:“此為破釜沉舟之策,但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如何敢輕易為之?”

秦松只為內官,焉會置喙,用腳趾頭猜也知是太后的原話。

意思是連試都不敢試?

終是婦人之流,罷了……

元澄悵然一嘆,又問道:“即為平賊三策,為何只見上策、下策,卻不見中策?”

這次不等劉芳與游肇開口,秦松已越俎代庖:“太后詔諸位來此,便因此故。要等諸公議過,再行定奪是否可行……”

老太奸不急不徐,娓娓道來,元澄的眉頭卻越皺越深。

這中策,還真就是折中之策:高英既不敢破釜沉舟,又不愿搖尾乞憐,留下千古罵名。一時搖擺不定,患得患失,情急之下,竟想出了個不上不下之策?

以求和之名,令劉芳出使西海。為示誠意,又將元澄與高肇當做了平熄李承志怒火的添頭。

若李承志同意議和,那就表明元鷙所言非虛,高肇所斷更是八九不離十:如今西海大軍盡出,已是強弩之末。李承志兵進隴西,劍指關中不過是虛張聲勢。

只要借此機會使朝廷稍緩一口氣,重整旗鼓反攻也罷,調遣征南大軍直搗黃龍也罷,至少多了些底氣。

而若是李承志不罷戰,不議合,朝廷便再無它路,也就只剩魚死網破,放手一搏這一條路可走。

到那時命都快沒了,哪還管得了會不會被南梁這只漁翁偷了家。也就只能將征南大軍盡數召回……

乍一看,好似有那么幾分道理,但元澄卻越聽越怒,到最后,竟是氣極反笑。

“既然遲早都要打,遲早都要調回南軍與李承志放手一搏,那還有何必要與逆賊乞憐媾和?是太后嫌我朝士氣民心過盛,不得不泄一泄,還是太后念我元澄忠心耿耿,欲全我忠節之名?”

“殿下又何必冷言譏諷?”

秦松回道,“李承志狼子野心,如今勢如破竹,更使其甚囂塵上,不可一世,以為已有霸圖之姿。而其大奸似忠,最是善于蠱惑人心。是以不論和還是不和,李承志為顯王者之風,定不會為難二位……

而此計也不過無奈之舉,若是能暫且休兵,至少可使朝廷贏得片刻喘息之機。更可示敵以弱,而后盡起大軍,將其畢功于一役。

到那時,既便李承志惱羞成怒,害了殿下與郡公。但二位有奇功于社稷,自然青史留名,子孫富貴更是無窮盡也……”

說來說去,還是要讓爺爺去送死?

子孫富貴無窮盡也……反而言之,自己若是不應,怕是明日就能被抄家滅族吧?

高英啊高英,你也就剩這點能耐了。

一時間,元澄只覺心涼意懶,萬念俱寂。

哀莫大于心死,莫過如是也……

天才一秒:m.zwydw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大魏春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317591